[香港教育制度的答案 - 奮青樂與路]
了解我的人都知道,我對於任何被冠上「教育意義」的東西我都會反眼.但看到這套音樂劇拿下了話劇年獎,對手是所有專業劇團的創作,這下,我有好奇心入場.還是抱着一種「看你有沒有這麼好」的懷疑態度入場的.
沒錯,這套是校園劇;沒錯,也是勵志劇.但看到中段,我實在佩服.不少人說,「這班中學生可以做到這麼好水準」,我覺得是捉錯用神.這製作不只技術上厲害.
香港教育出了的問題,正是我們要求年輕人要有比成年人更「純熟的技術」,但那是空洞而蒼白的優秀.在大學我碰到不少學生,痛恨父母要求他們無論如何要鋼琴學到「演奏級」(方便第日教琴),他們發誓,考到證書之後,一世再不碰鋼琴.因為這些年輕人不是為了自己而奮鬥,而是為了別人的期望而去做.
沒錯,今次劇作製作水準很高.看得出不少成年人在提供支援.專業的編曲歌詞編劇導演燈光化粧,但看得出年輕人不只是「做出水準給你成年人看」,而是做了一樣自己深信是值得付出的事.散發出來的光彩,才最動人.
年輕人遇到了對的教練和伯樂,可以散發出來的熱情和魅力,那種光芒,成年人也汗顏的.
在大學我看到很多所謂「追夢」「熱血」的事,不少時候,除了當時人,旁人莫明其妙.我認為,不能因為年輕人所以在作品的質素要求上有所妥協.這作品的團隊的理念也一樣.
這套劇,讓我看到一些成年人帶着年輕人,去感受舞台表演的真善美,可以去到那個層次.幕後製作人花的心力,年輕人付出的血汗,有一些段落,甚至令我想起看美國音樂劇andrew lloyd webber的出品一樣的神彩.
甚至,專業演出比不上,因為成年人總有一種技巧太純熟的匠氣.學生是帶着純真的熱情去參與.作詞人岑偉宗在場刊說,不少專業舞台劇人士看這套劇,都看得如沐春風.
這製作,不只做到高水平,學生快樂學習.它甚至成功地回應了香港教育政策的「融合教育」理念.音樂劇裡出現的不只是華裔學生,還有少數族裔、殘疾學生.
華裔學生,南亞裔學生,視障學生放在一起,齊唱齊跳竟然不突兀.南亞裔學生講有口音的廣東話,混合英語,反而令多元文化顯得自然不過.這是「融合教育」的最高體現.
另一方面,我也沒有想過,失落了的本土文化,竟然在這裡重新找到力量.作詞人和編劇把口語廣東話放入劇裡,廣東歌詞抵死又悅耳.「大妗姐 大妗姐 大妗姐 食乳豬好過食蛇 伴你淳澌所有生啤」「豪邁阿嬸心急去賣蠔」.我忍不住會心微笑,那種對廣東話香港地文化的驕傲感,久遺了,竟然重新在這裡遇上,重新感到香港人身份的美好.
坐在大劇場裡,很久沒有看過一個製作,本土得來,那麼觸動人心.
能夠做到這件事,背後好多有心人.無論是舞台劇人員,家長,老師也要相信這件事的價值,孩子們才可以全心投入.演出完成後,心光視障學生余安琳說,她以前很害羞,不敢在別人前說話.今晚竟可以在一千七百人面前說話,改變很大.聽到她喊着說:「我很開心我參與了」全場掌聲雷動.
幕後功臣監製也是中學校長何力高.在場刊引述了史丹福心理學家Carol Dweck著作"Mindset"裡關於教導孩子的觀點,值得家長和老師反思:
- 不要以為把標準降低就能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和自尊.
- 只定下高標準而不授學生達標的方法和技巧,註定災難收場.
- 只欣賞學生努力付出,不讚賞天賦才華.
- 絕不容忍姑息不肯付代價的懶人.
- 不只希望學生成為更好的選手,而是一個更好的人.做人比技能重要.
做人.我們成年人應該首先反思,我們究竟每天營役役,是為下一代示範如何做一個「選手」,還是一個更好的「人」.